一、拌料
1、配方:棉籽皮77%、玉米芯10%、麩皮10%、玉米面3%、石灰1%、石膏1%、過磷酸鈣1%
2、方法:
①、先將粉碎后的玉米芯在2%的石灰水中浸泡12小時。
②、玉米芯撈出后按配方比例與棉籽皮混合。
③、將玉米面、石灰、石膏、過磷酸鈣、麩皮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勻,其中石灰、過磷酸鈣先過孔徑為3mm篩子。
④、將所有主輔料混合均勻。
⑤、按料水比1∶1.1——1∶1.2加水并用鐵鍬翻勻。
⑥、用拌料機攪拌一次,攪拌過的料夏季應馬上裝袋,冬季可就地堆放三小時后裝袋。
二、裝袋
高壓滅菌采用17×33×0.045CM的聚丙烯塑料袋。常壓滅菌采用低壓聚乙烯塑料袋(17×33×0.045CM)。用羅盤式裝袋機裝料,每袋裝干料0.8斤。袋口用4.5CM的頸圈及無棉蓋體。然后裝好的袋子豎放于聚丙烯塑料框內,每框12袋。
三、滅菌 高壓滅菌:將裝有菌袋的塑料框擺放于高壓滅菌鍋內,再將高壓鍋蓋用螺絲擰好,一定要呈對角線擰緊。通入蒸汽后,當壓力達到0.5個大氣壓時開始放冷氣,放氣時一定要緩慢進行以免袋子脹破。冷氣放凈后,壓力為零時關閉放氣閥再重新通入蒸氣,當壓力達到1.25時,保持4個小時。滅菌結束后使之自然降壓冷卻。當鍋內溫度達到80℃左右時可打開高壓鍋繼續降溫。
四、冷卻
當高壓鍋內溫度降到50℃左右時,將裝有菌袋的塑料框移到冷卻室內。塑料框之間保持10CM的距離以利降溫。打開進風口和排風扇,必要時用可移動式大型風扇直吹菌袋降溫。冷卻室周圍及冷卻室內地面一定要保持干凈,每次菌袋放入前都應用墩布擦二次。
五、消毒
1、對消毒室的要求:
①、消毒室的密閉性一定要好。
②、消毒室應具備緩沖間,紫外線燈管10個,4個空氣潔凈器。
③、地面及墻壁光滑。
④、非輸送帶操作員一律不準入內,不準參觀。
⑤、消毒液浸泡過的專用墩布每天擦二次。
2、當冷卻室內菌袋的溫度降至28℃時,將裝有菌袋的塑料框及表面經過消毒的原種瓶移至冷卻室。根據消毒室空間的大小計算煙霧消毒劑的用量,將消毒劑點燃,打開紫外線燈并關閉所有門窗對菌袋表面及空氣進行消毒。
六、接種
當消毒室內氣味散盡,操作員在緩沖間換專用防護口罩,手套、鞋、冒及服裝。操作員進入消毒室后,關閉紫外線燈,打開空氣潔凈器,按一米一框的距離將裝有菌袋的塑料框擺放在輸送帶上。這時接種人員在便衣室換鞋、冒、服裝并對手進行嚴格消毒。最后戴上專用不透氣套袖(非接種流水線上邊的套袖)將雙手及經消毒的接種工具伸入接種流水線內準備接種。此時操作員可打開傳送帶開關及接種線頂部可產生無菌風的空氣潔凈器開關。當傳送帶停止后接種人員兩人一組(一框)開始接種。要求每瓶菌種接20個菌袋。接種時接種人員不須說話及上廁所,操作規范、快捷,保證菌種掉入通氣孔內及布滿4.5CM的料面。發現有雜菌的菌種應馬上將菌瓶封閉并退出接種流水線。當第一框菌袋接完后,接種人員將剩余的菌種及接種工具拿在手中并將菌種在瓶內粉碎,與此同時,消毒室操作員開啟輸送帶開關,并按一米一框的距離重新擺放裝有菌袋的塑料框,開始第二次接種。
七、菌袋裝運
接種開始的同時,必須保證在接種流水線的出口處有人將接好種的菌袋塑料框從流水線上搬下放在手推車上(或電瓶車),操作要輕搬輕放并拒絕閑雜人員進入裝運車間。同時要保持裝運車間地面清潔。必要時關閉門窗。將裝有菌袋的塑料框運至發菌室發菌。
八、發菌
菌袋運到發菌室后從塑料框中取出菌袋放在培養架上發菌。
1、溫度:發菌溫度保持在22--24℃。
2、濕度:發菌室內空氣濕度越低越好,如果發菌室內濕度較大,要在發菌室內放置一些石灰塊吸潮降溫。3、通風:發菌前期不用通風,10天后應結合溫度高低進行通風換氣。
4、光線:白靈菇喜歡在避光條件下發菌,更不能有直射光線,如冬季發菌需掀開覆蓋物增溫,可在發菌室內鋪一層遮陽網。
5、污染袋的處理:發菌15天左右,可對培養室內的菌袋進行一次檢查。發現有污染的菌袋可挑出處理。處理方法:將污染菌袋在遠離生產廠的地方脫掉塑料袋,用拌料機(小型)打碎,料曬干后裝袋,用于栽培雞腿菇。
九、白靈菇的后熟期管理:
白靈菇菌絲長滿菌袋后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后熟培養,才能達到生理成熟,否則即便創造出菇條件也不能正常出菇。生理成熟期的管理方法和發菌期基本相同。袋溫在20—24℃,生理成熟期為30 天左右。
菌袋沒有達到生理成熟所要求的時間與積溫,也有少量菌袋形成原基開始出菇。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要急于出菇,而是仍按白靈菇后熟期管理。如果此時降溫出菇,由于多數菌袋仍沒達到完全生理成熟,其結果不但出菇率低,而且產量也低。
十.搔菌:白靈菇菌袋達到生理成熟前五天進行搔菌。搔菌的方法是:將菌袋兩頭打開,用已經75%酒精消毒過的小鉤,扒掉料面中央部位直徑為3—4㎝范圍內的菌種。注意盡量不要傷害菌絲并迅速將袋口擰死,以防料面水分蒸發。搔菌的目的就是防止白靈菇原基在老菌種塊上形成,以便幼菇生長健壯。白靈菇菌袋搔菌五天后進入催菇管理階段。
十一 白靈菇的催菇管理:
1 溫度:溫度調控原則是:①晝夜溫差在10℃以上。②晚上必須有低于10℃的低溫刺激,最好能控制在3—8℃。③溫差及低溫刺激的天數在10天以上。
2 濕度: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5%。具體做法為:在地面上澆一次大水。此后如果發現濕度不夠,可用噴霧器加濕。
3 通風與光線:在保證催菇要求的溫濕度條件下,盡量多通風。要求光照度在1000勒克斯以上。 催菇管理10-15天,就可看到菌袋兩端形成圓球狀的原基。此時催菇階段結束,進入出菇管理階段。
十二 白靈菇的出菇管理:
1 溫度:溫度應保持在8-16℃。溫度過低子實體發育緩慢;溫度過高子實體生長雖快,但菌蓋薄商品價值較低。需要注意的是,白靈菇對溫度較敏感,如果袋溫超過25℃后,原基有可能死亡,此后很難出菇。
2 濕度:濕度保持在80-90%,不要在菇體上噴水。同時防止菌袋或塑料布上的水珠滴在菇體上,以免形成污斑,降低商品價值。采菇前可適當降低空氣濕度,從而保持菇體表面潔白。
3 通風與光照:
良好的通風是生產優質白靈菇的重要條件之一。優質白靈菇的市場標準是:無柄或短柄,手掌狀。如果通風不良,子實體可長成倒馬蹄形,柄粗長而菌蓋小。這樣的菇市場價值較低。所以生產中在協調好溫度、濕度的前提下盡量保持室內良好的通風狀態。通風的目的就是降低溫室內CO2的濃度,促進菌蓋的正常發育。
生產優質白靈菇還需有足夠的散射光,光照度要求在1000勒克斯以上。但不能有直射光照到菌袋或菇體上。如果光線過強,菌蓋顏為土[被屏蔽]而非優質白靈菇的潔白色。
4 疏蕾:
當原基長至玉米粒大小時要及時疏蕾。疏蕾需要大量人工,要提前做好準備,以免錯過最佳疏蕾時間。疏蕾原則如下:①每個菌袋只留一個幼菇。②留大菌蕾,去掉小菌蕾。③留健壯蕾,去掉生長勢較弱的菌蕾。④留下菌蓋大的菌蕾,去掉柄長的菌蕾。⑤留下菇型圓整的菌蕾去掉長條形菌蕾。⑥留下無斑點無傷痕的菌蕾。⑦留下直接在料面上長出的菌蕾,去掉在菌種塊上形成的菌蕾。
疏蕾時應注意如下幾點:①疏蕾前應對疏蕾人員現場培訓半天。②疏蕾工具每個菌袋用75%的酒精消毒一次,以免細菌性病害的交叉感染,③疏蕾工具不能碰傷保留的幼菇及幼菇基部的菌絲。
十三 白靈菇覆土出菇:
白靈菇出完第一茬菇的菌袋,在20-24℃的條件下培養10天,再去掉塑料袋,可進行覆土栽培出第二茬菇。
1 覆土時間:
山西地區菌袋覆土時間盡量安排在春節以前,這樣春節過后,氣溫逐漸回升,可在4月底前第二茬菇出菇結束。如果覆土時間過晚,氣溫較高,二茬菇原基易受熱死亡。
2 覆土方法:
對于一頭出菇的菌棒,可將沒出菇的一頭朝上立式覆土,對兩頭出菇的菌棒立式臥式覆土都可以。但務必注意,不管是立式還是臥式覆土,菌棒間一定留10㎝的空隙。覆土不能過厚,菌棒似露非露為原則。覆土后澆大水一次。
3 溫度控制:
白靈菇覆土出二茬菇的關鍵是控制溫度。在生產實踐中,往往覆土后菌袋發熱,幼菇死亡,二茬菇出菇失敗。所以覆土后要注意料溫的變化,溫度控制在14℃以下,超過14℃要采取一些降溫措施。
十四、白靈菇的采收加工
1、白靈菇的采收:白靈菇從催菇到現蕾約15天,從現蕾到采收約15天。白靈菇過早或過晚采收都將影響其商品價值。白靈菇采收前一天應停止噴水并適當通風降濕。適宜采收的標準是:白靈菇菌蓋充分展開,呈手掌狀,邊緣向下,重量在3—3.5兩。采收時先洗凈雙手,一手按住菌袋,一手將其擰下,放入干凈的筐內。
2、白靈菇的加工:
目前我國白靈菇市場最常用的包裝為:內包裝為吸水紙,每個菇用1—2塊吸水紙。外包裝為泡沫箱,每箱凈重10斤。鮮菇采收后放到1—2℃的保鮮庫內預冷。當菇體溫度達到2℃左右時,削去老化菌根或菌柄,經包裝加工后封箱發運。整個包裝過程在冷房內進行。 一級貨的質量標準:菇體潔白,無斑點,無雜質,菌蓋上部有彈性,菌蓋邊緣無破碎,無向上翻卷,菇型圓整,單重150g—200g,切去基部。此外150g以下或200g以上為等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