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特性
溫度:該品種屬于中溫型,適應5~35℃發菌,最適為23~26℃。出菇溫度范圍為15~25℃,以18~20℃為最適宜。
濕度:適宜生長的基料含水率應在60%~65%,技術水平較高者可掌握63%及其以上,出菇階段空氣相對濕度在85%-95%。
PH值:適宜的pH值為6~6.5,拌料時可提高至8,因其滅菌后培養料的PH值即可下降。
空氣:出菇階段二氧化碳濃度宜在0.05%以下。
光照:并調控光照強度在400~1200勒克斯。
碳氮比:以22~30:l為宜。
菌絲形態:一級種菌絲極為濃密,成熟后呈土黃色,二級種以后的各級菌種則色澤減輕,至出菇菌袋時即為白色。
培養料配方
配方一:木屑、棉子殼各100千克,麥麩、玉米粉各25千克,豆餅粉2千克,過磷酸鈣4千克,尿素0.8千克,石灰粉2千克,石膏粉5千克,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120克。
配方二:棉子殼220千克,麥麩25千克,玉米粉5千克,過磷酸鈣3千克,尿素 O.8千克,石灰粉l千克,輕質碳酸鈣、石膏粉各1.5千克,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120克。
接種發菌
拌料后堆悶24小時,而后的裝袋、滅菌、接種、培養等均同常規。注意發菌溫度寧低勿高,濕度寧小勿大,通風寧強勿弱。發菌期間每3~7天噴灑1次防治病蟲的藥物。
出菇管理
菇棚處理:
菇棚事先進行整理,使用百病去無蹤及敵敵畏等藥物進行殺菌處理,并進行悶棚處理,2~3天后即可移入菌袋。
菌袋催蕾:
將袋口解開并撐開,提高棚內相對濕度至95%左右,閉光、不通風,使菌袋處于潮濕、悶熱、無光、無風的環境下。維持2天,袋口,料面上即長出一層密密的氣生菌絲。然后立即改變環境條件:相對濕度保持在80%-95%;打開門窗或通風孔進行通風,最好能在夜間強制通風;加大光照強度到1000勒克斯左右;白天提高棚溫至32℃以下,夜間結合通風使其盡量降低。經5天左右,新生菌絲全部倒伏并紐結,袋口料表出現一層黃褐色油滴狀細密的小米粒狀原基,即催蕾成功。
幼菇管理:
蕾期后保持相對濕度90%-95%,并嚴格調控溫度在23℃以下,適量通風。經2~3天,菌柄伸長、菌蓋初生成形,并逐漸長大。適溫下經3天左右,即可安全渡過幼菇期。
成菇管理:
調控棚溫在20“C左右,低于15℃時,子實體數量少,菌柄粗大,菌蓋肥碩,溫度偏高時個體多(與茶樹菇等品種類似);??諝庀鄬穸?0%左右,適量通風,以及約1000勒克斯的光照強度,使幼菇的生長發育在適宜條件下,得以正常健康進行。
采收:
柳松菇的采收應堅持寧早勿晚的原則。當菌蓋呈半球或小半球體狀、菌幕尚未破裂、菌褶仍呈黃色時,即應及時采收:若等到菌蓋平展甚至上翻、菌幕破裂、菌褶呈黃褐色時,則子實體已充分老熟,不但彈射對人體有害的孢子,而且已失去商品價值。并且,由于生長期過長,老化菇體從基料內大量吸收營養及水分,導致下潮菇遲遲不能發生。因此,掌握7~8分熟采收為宜。春季大規模生產時,可掌握6分熟的采收標準;秋栽由于氣溫趨低可視工作量而定,最遲不超過8分熟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