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靈芝類真菌自然分布的總特點是東南部多而西北部少。如果從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向南方向的西藏東南部畫一條斜線,便可將靈芝的分布劃分為迥然不同的兩大區,正好說明靈芝科種類的分布與我國的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相吻合。目前已知此條線以西由于干旱或高寒等原因,缺乏靈芝繁殖生長的天然條件,只分布有樹舌(Ganoderma applanatum)和靈芝(G. lucidum)兩種。在青海、新疆和寧夏幾乎沒有發現常見的靈芝(赤芝)。將這條線的以東地區根據南北氣候及植被類型的變化以及靈芝種類的變化可劃分為三個分布區
1.熱帶分布區:分布范圍大致在南嶺以南的兩廣、福建和臺灣南部以及海南、香港地區。還包括云南西雙版納和西藏的東南部地區。在這些地區的熱帶季雨林區具有代表性的是熱帶靈芝(Ganoderma tropicum)、喜熱靈芝(G. calidophilum)、彎柄靈芝(G. flexipes)、無柄靈芝(G. resinaceum)、薄樹芝(G. capense)、背柄靈芝(G. cochlear)、膠紋靈芝(G. koningsbergii)、黃孔靈芝(G. oroflavum)、紫光靈芝(G. valesiaum)、黑肉假芝(Amauroderma niger)、皺蓋假芝(A. ruda)、咖啡網孢芝(Humphreya coffeatum)、長柄雞冠孢芝(Haddowia longipes)。其他還有海南靈芝(G. hainanense)、黑靈芝(G. atrum)、黃靈芝(G. multiplicatum)、大圓靈芝(G. rotundatum)、茶病靈芝(G. theaecolum)、黃褐靈芝(G. fulvellum)、大孔靈芝(G. magniporum)、黃邊靈芝(G. luteomarginatum)、赭漆靈芝(G. ochrolaccatum)、有柄樹舌(G. gibbosum)、橡膠樹舌(G. philippii)、三角狀樹舌(G. triangulatum)、南方靈芝(G. australe)、大孔假芝(Amauroderma bataanense)、黑漆假芝(A. exile)、粗柄假芝(A. elmerianum)及二孢假芝(A. subresinosum)等,共計有66種,占已知靈芝總數的66%。在該區還發現了大量靈芝的新種。
2.亞熱帶分布區:大致包括南嶺以北至秦嶺之間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在該區常綠闊葉林區具有代表生的是紫芝(Ganoderma sinensis)、長孢靈芝(G. boninense)、靈芝(G. lucidum)、四川靈芝(G. sichuanense)、小孔栗褐靈芝(G. dahlii)、硬孔靈芝(G. duropora)、拱狀靈芝(G. fornicatum)、無柄紫芝(G. mastoporum)、華中靈芝(G. mediosinense)、褐樹舌(G. brownii)、層迭樹舌(G. lobatum)、福建假芝(Amauroderma fujianense)、假芝(A. rugosum)、江西假芝(A. jiangxiense)、耳匙狀假芝(A. auriscalpium)、小孢靈芝(G. microsporum)、黑假芝(A. niger)等,共計25種,占靈芝類總數的25%。其中以靈芝和紫芝分布較廣泛。另外此區域是我國靈芝類南北分布的過渡地帶。
3.溫帶分布區:其范圍包括秦嶺向東北至大小興安嶺。其中以遼寧南部及華北落葉闊葉林區又屬暖溫帶,遼寧以北即廣大的東北地區為主是中溫帶,興安嶺區屬寒溫帶針葉林區,目前在區內僅分布靈芝屬的松杉樹芝(Ganoderma tsugae)、靈芝(G. lucidum)、樹舌(G. applanatum)、傘狀靈芝(G. subumbraculum)和蒙古靈芝(G. mongolicum)。
樹舌和靈芝是我國分布廣泛的兩個種,前種分布27個省區而后種分布19個省區。蒙古靈芝原發現于河北省北部,在內蒙古北部的大興安嶺附近亦有分布。目前人工栽培的種類中,除了靈芝(赤芝)外,松杉樹芝質量佳,在韓國、日本及中國臺灣省人工栽培產量大而普遍。我國目前人工生產多的主要是以上兩種,其次是密紋薄芝(G. tenue),紫芝產量低而不廣泛。在我國已知的種類中,目前馴化栽培而知其名稱的還不到10%,可見從野生種類中馴化德育優良生產菌種,或具有藥效的種則潛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