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基部菌索與竹鞭和枯死竹根相連,長裙竹蓀多產于高溫高濕地區,而同屬的短裙竹蓀則多長在溫濕環境。擔孢子萌發形成菌絲,通過菌絲分解腐竹類的有機物質取得營養,進入生殖生長階段,菌絲體形成無數菌索,在其前端膨大發育成紐結狀原基,在適宜條件下,經過一個多月生長,原基形成菌蕾,狀如雞蛋。當菌蕾頂端凸起如桃形時,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開裂,先露出菌蓋,菌柄相繼延伸,到中午柄長到一定高度時停止伸長,菌裙漸漸由蓋內向下展開,空氣相對濕度為95%時,菌裙生長正常,溫度偏低和濕度過小時不能正常展裙。下午4-5時菌蓋上擔孢子成熟并開始自溶,滴向地面,同時整個子實體萎縮倒下。
竹蓀是名貴的食用菌,又是醫學上的新秀,歷史上列為“宮廷貢品”,近代做為國宴名菜,同時也是食療佳品。其營養豐富,據測定干竹蓀中含粗蛋白19.4%、粗脂肪2.6%,可溶性無氮傾倒物總量60.4%,其中菌糖4.2%、粗纖維8.4%,灰分9.3%。其對治療高血壓、神經衰弱、腸胃疾病等具有顯著效果,能防癌抗癌,減肥壯體。還具有特異的防腐功能,夏日加入竹蓀烹調的菜、肉多日不變餿。
秋季生長在潮濕竹林地,色彩艷麗、具有菌裙,分長裙竹蓀和短裙竹蓀。菌體潔白脆嫩爽口,味道鮮美,與其他食物共煮有防腐作用。每100g干品含粗蛋白質19.4g,脂肪2.6g,碳水化合物60.4g和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及維生素等。主要分布于中國的云南、四川、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廣西、海南等地,其中以福建三明、南平以及云南昭通和貴州織金最為聞名。
原野生采集的竹蓀,價等黃金,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之譽。列為“草八珍”。現已有人工栽培。竹蓀于80年代由中國首先馴化成功。人工栽培使用的原料有竹類、段木、甘蔗渣、木屑等,有箱栽、床栽和露天竹林地栽培形式。用菌蕾作材料進行組織分離,用馬鈴薯培養基,pH值4.5-5,置于15-20℃培養15-20天得純母種,純種菌絲白色,見光會變淡粉紅色或紫紅色。再用栽培原料制成培養料接入母種,在同樣溫度下培養30-45天即得原種。原種可直接使用,也可進一步擴制成栽培種。早春氣溫回升至15℃以上進行栽培,接種完畢需覆土3-5cm,以便保濕和產生菌索。注意保持覆土濕潤和栽培場地空氣潮濕。子實體發生的適溫為23-26℃,若栽培條件適宜,1個月覆土中長出菌索,2個月出現菌蕾,3個月左右就可采收。采收后洗凈孢子,剔除菌托和泥土,曬干或烘干便成商品。色白、體大,無蟲蛀者為上品。
另一種是挖取室外野生竹蓀菌絲(將帶菌絲的竹鞭和土壤一起挖來,要遮光保濕),剔除雜菌,帶到室內栽在預先用腐殖質豐富的竹園土、死竹鞭段、竹葉等配成的培養床上,澆透水,在遮光下溫度保持20~24℃,相對濕度65%~70%。一般經過1個月培養菌絲即可發好,然后將發好的菌絲和竹鞭段及土壤一道挖取,再播種到野外竹園內或室內培養箱內,播種量和培養料之比為1:10。每平方米約需600克栽培種。室外栽培播種深度以挖至見竹鞭細根和腐死竹鞭為宜。覆土厚度與出蕾快慢和子實體生長有關,若種在淺土層中腐死的竹鞭、竹節頭、竹葉、竹蔸等處較易成活,生長也快;若種在深土層中,生長就較慢,竹蓀產量也將明顯減少。室內栽培的竹蓀,在播種后覆土,澆透水,冬季溫度要保持在5℃以上,相對濕度70%~90%。無論室內還是室外栽培,播種后1星期內都應特別注意保濕。